-
韩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分子传感器,可通过改变颜色快速检测生物胺,有助防止人们食用变质肉类,保证食品质量,并帮助在物流链中构建更有效的食品储存和配送环境。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食品化学》杂志。
-
日前,背负太多期待的GPT-4终于横空出世,ChatGPT的这一新版本比上代“进化”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因其在专业和学术上表现出远超人类水平的性能,而引发科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
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用氧化物陶瓷制造出一种可充电的氧离子电池,其成本相对较低,使用寿命长,适合需要大规模储存电能的场合。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奥地利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联合团队以软体机器人的可持续性为重点, 合作设计了一种基于明胶、油和生物塑料的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性能人造肌肉。相关论文2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
“‘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井下封闭换热,取热不取水,对自然环境无干扰。”近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飞行区保障区中深层地岩热供热工程项目开工仪式上,甘肃科技集团建材院董事长邵继新为记者科普了一项黑科技。
-
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崔林松教授课题组与国外同行合作,实现了兼具高亮度、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近红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高达23 8%,器件预期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器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该领域重要难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
-
3月22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的同富勤耕农机合作社粮食高质高效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三台绞盘式喷灌机正进行春灌作业,长达30米的双臂均匀地喷淋着麦苗。伴随着春分后的第一场降雨,青岛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正在这里召开,现场集中展示了一批绿色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高效新装备,轰鸣的机器声奏响了春耕生产的“协奏曲”。
-
3月22日,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干涉SAR(合成孔径雷达)商业卫星星座的数据产品。本次数据产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四维新一代商星系统第一阶段的建设圆满完成。
-
3月22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新能源院在熔盐储能项目研究中取得关键突破,首次完成熔盐储能系统耦合燃煤电厂实现煤电工业热电解耦及深度调峰的技术方案论证,并获安徽能源局对项目的肯定与支持。
-
相关研究和统计显示,生活方式改变、环境因素等导致不孕不育率出现上升趋势,我国已有近3%的婴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降生。与此同时,生育困难群体面临着来自就医、经济、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专家呼吁,应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配套政策法规体系,防止技术被滥用。
-
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小巧精致的计时腕表,玻璃的身影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首款可用于检查和监测肌肉萎缩的可穿戴传感器,以供执行长期任务的航天员或病人居家使用,监测其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
-
3月16日,据媒体报道,中国计划于2023年底发射一颗新的X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有望捕捉超新星爆发时发出的第一缕光,帮助搜寻和精确定位引力波源,发现宇宙中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以及那些转瞬即逝的神秘天文现象。
-
在好莱坞电影《奇妙旅程》中,为了救治病人,外科医生可以缩小为原来的100万分之一,进入人体内进行手术。如今,科幻走进现实,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能在微观尺度执行任务的微纳机器人因其在药物输送、微创手术、医疗诊断、治疗等方面广泛应用而受到关注。
-
3月17日,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自主研制的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IE-POWER),在河南驻马店配套山东五征、徐州凯尔、江苏沃得、河北铠特等品牌拖拉机上市,这标志着玉柴混合动力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完全实现商业化。
-
3月19日,笔者从相关施工方获悉,成都地铁27号线一期工程沿线赖家店站、双水碾站、王贾桥站、沙河源站四站机电安装及设备区装修于2023年春节后陆续开工。项目建设中,施工方借助智慧调度管理平台、轨行区联合作业车、综合管束技术、SAC(智慧装配式施工)技术等多项施工技术,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
最新一期《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展示了一个可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转化成荧光显微镜的装置,成本不到50美元。研究人员表示,被命名为“荧光镜”的这一装置可用于学校、科学推广场合和一些科研实验室里,在低放大率下对细胞、组织和生物进行成像。
-
3月15日,记者从甘肃省科技厅了解到,由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大学、金川集团镍盐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4家单位承担的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硫酸镍绿色冶炼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究及产业化”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硫酸镍绿色高效智能冶炼产业化技术取得新进展。
-
欧盟“A-LEAF”项目团队在最新一期《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一款“人造树叶”系统,能模仿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可持续燃料,创下10%的太阳能—燃料转化效率新纪录。这是首款太阳能—燃料转化率比天然树叶高一个数量级的“人造树叶”,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
记者3月16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橡胶所在橡胶草遗传图谱构建和含胶量QTL发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国际上首个橡胶草高密度SNP(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图谱,并结合作图群体的含胶量数据,定位了6个含胶量相关QTL(数量性状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