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双碳”目标已提出近两年,作为降碳主力行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也正在交出碳减排的优秀答卷。
2022-05-27 分享
-
近5年夏季(5至9月),全国臭氧平均浓度保持在150微克 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标天数比例平均为11 1%,以轻度污染为主,臭氧已成为现阶段夏季主要大气污染物。
2022-05-27 分享
-
经过14个月的紧张施工,5月26日,宁夏苏银产业园再生水厂启动运营,这标志着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迈上新台阶。
2022-05-27 分享
-
能源是气候危机根源的双刃剑。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支撑了大规模经济增长。但由于约80%的能源来自碳氢化合物燃料的燃烧,这也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2022-05-27 分享
-
记者26日从中车齐车集团获悉,5月20日,中车齐车集团石家庄公司与昆明云选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协议和商务合同正式生效,标志着中车蓄冷式固定冷库项目实现首单落地,相变蓄冷技术在鲜花全供应链应用中又迈出重要一步。
2022-05-27 分享
-
涵盖全球40%土地和30%以上人口的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紧张,对气候变化敏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等研究单位发现,全球旱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间接影响远大于直接影响。
2022-05-27 分享
-
5月26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将联合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2022-05-27 分享
-
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
2022-05-27 分享
-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和《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05-27 分享
-
我国是家电制造强国与消费大国,家用电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很多人忽视的是,耗能高、污染大是“老旧家电”的通病。
2022-05-27 分享
-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指出,中国始终积极践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呼吁各方共同坚守《巴黎协定》承诺。
2022-05-26 分享
-
初夏时节,太行山深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太行山区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力闯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老区振兴发展新路。“红绿相间”成为太行山麓最靓丽的色彩。
2022-05-26 分享
-
5月24日,2022年华为供应商碳减排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协同共赢”。
2022-05-26 分享
-
5月23日,以“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为主题的首届“伊春生态日”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伊春森工上甘岭溪水林场举行。据悉,这是黑龙江省首个地级城市以生态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日。
2022-05-26 分享
-
5月24日,在杭州建德举行的“2022科创中国·智汇新安”活动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五家单位联合授予建德全国首个“双碳工业科技基地”。
2022-05-26 分享
-
一条条绿道,串起沿线风景;一座座公园,装点着百姓生活;一栋栋节能建筑,助力低碳发展……近年来,我国多地持续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方式,让城市不仅更美,也更绿色、更宜居。
2022-05-25 分享
-
初夏时节,闽北深山,福建省政和县稠岭村农家乐“素食人家”里,柴火灶上蒸着用来打糍粑的糯米,村民张荣炳正在做豆腐,打浆前加进了自种的黑豆,案头摆满食材,自酿的红米酒酒香浓郁……当日,县里一家单位的年轻人要到对面的国家级风景区佛子山爬山团建,然后过来用餐。
2022-05-25 分享
-
空气也能卖钱?5月中旬,科技日报记者在山东省蒙阴县采访时发现,买卖空气的双方是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山东翰逸神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逸神飞),前者以10万元购买了4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权。这是山东林业碳汇首单交易。
2022-05-25 分享
-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规范用水计划;建设地埋式净水厂,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打造节水型小区,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多地大力推进城市节水,积极提高用水效率,转变用水理念,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022-05-24 分享
-
5月21日,“生物多样性大放送系列活动”将在央视频、科普中国、微信视频号等多家新媒体推出,该活动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指导,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8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共同发起。
2022-05-20 分享